本文来源:乒乓11分网易号
李晓霞的国家队生涯的开始,多少因为郭跃。
国家队有些不太成文的规定,并不写在明面上,但是经常执行得非常严格。其中一条是,每个年龄段的运动员有个预先设定好的数量。有时候很少,有时候稍微多一些,有时候完全没有。
李晓霞进国家队的时候,后来提起来出来的原因里面,有这么一条:
"1988年的出生的运动员,只有郭跃这么一个太突出了,再拉一个选上来吧。"
于是山东鲁能的李晓霞被选上了。从那会的技术角度上说,李晓霞实力厚实,但是球打的特别简单,和凶狠有灵气的郭跃完全不同。那会的李晓霞心气和现在的大满贯完全不同。她跟李隼说,哎呀,我只要像她那样就行了。她看着一个正在路过的球员这么说。
李隼后来说,那个选手团体赛坐车有个世界冠军头衔。别说大满贯,想必离单项冠军都很远。
这和李隼带过的其他大满贯完全不同:张怡宁当年15岁进队就像个老干部对谁都不怂,王楠当年跟李菊竞争,看球看录像恨不得钻进电视机里,一定要竞争到这个主力的位置。在那些励志的故事里,他们是哪种胸有大志,必将成就一番事业的典型。而李晓霞当年这种情况,按照励志故事的逻辑,简直匪夷所思。
天赋而言,李晓霞身高臂长,在女选手中质量惊人。从历史上来看,中国的女选手并不特别以力量出名。邓亚萍凶狠,王楠刁钻,张怡宁稳健。力量大更多的是一个欧洲选手标签,而且在女子选手中,这个标签都不算特别显眼:拿过冠军的很多,但是力量大的不占多数。
但是这之外的资质,起码当年的李晓霞没有太多亮点。最早当年进国家队,李晓霞的亮点是反手能力和质量:从很年轻的时候开始,李晓霞的反手技术非常全面而且质量很高。但是这之外的东西她并不算好:算计球的能力,有针对性的对手组合技战术的能力,甚至当时的正手能力都不算特别擅长。(尤其是正手能力,其实早年没少受批评)
而李隼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和受强烈求胜和竞争意识驱使的王楠张怡宁不同,李晓霞的技术能力是她的心理的保障。很多角度上说,她不是为了自己的目标能最大化驱动自己能力成长的人,正相反,她的目标是由她的能力驱动的。
这样一来情况就简单了,往上加质量呗。于是乎,一直到现在,李晓霞打球的风格还是充满了以我为主,靠实力不靠算计,左一锤右一锤,连人带马一起砸下来的路子。她的技术能力推动了她的目标和野心,而不是因为有野心有目标强迫自己增强能力。
从进国家队到现在,李晓霞的最明显的进步在正手的能力上。而将原本不算是特长的正手打造成现在这样精纯的能力,其中需要的努力和付出是很难想象的:相对的特长很容易保持,但是很少有人能把短处练到和特长一样长。尤其在国家队这种竞争环境,增加正手质量这种长期投资,很少有人愿意做:一边自己花着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一个不太可能让自己马上增加成绩的地方,一边看着队友不断的在比赛中提高成绩,这种心情一定很复杂。
不过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说,李晓霞做到了:她或许没有这个项目最需要的那些天赋,但是她是个努力的天才。她达到了一种靠练习,执着和勤奋达到了一个项目的世界顶峰。在很多角度,她是那只最终爬上金字塔的蜗牛,不是生来应该追求高度的,但是她最终获得了所有高度。
里约之前,她的状况显然让人担忧:听说年初还在打退役报告,长期的伤病反复导致训练量难以保持,最终选她上单打的时候也不乏质疑的声音。但是最终她仍然走到了决赛场上,而且很有机会获得金牌。和张继科一样,她完美的承担了她需要承担的责任。
功成名就,实力超群,李晓霞是个努力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