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以慈善的方式回报社会”)
四合院里长大的老北京
1944年11月26日,崔如琢出生在北京,他在新街口的一个四合院里长大,年少时家境殷实,房屋百间。崔如琢介绍,他的祖父是清朝的总兵,曾带兵守护过山海关。他记得儿时家中墙上挂的都是字画,条案上摆的都是瓷器和青铜器,他看到哥哥们画画,就也跟着画,他从小学二年级就开始自己尝试临摹齐白石的作品,成了班上的“小画家”,学校办美术展览,他也都是第一名。
崔如琢后来进入北京第三十九中读书,参加了景山的少年宫和北海的少年之家,他从小学六年级起就树立了当画家的理想。正在崔如琢希望找一位好老师学习时,他家的邻居刘子石认识李苦禅、秦仲文等著名画家,他在14岁那年在刘子石的带领下拜了秦仲文为师,秦仲文当时问他为什么要学画画,崔如琢毫不犹豫回答“从小喜欢”。
72岁的崔如琢说着起身去一个柜子里找出一本巨大的画册,在桌上摊开,翻到一幅《兰石图》,画作旁边写着创作时间是1961年,那时他才17岁。“我入手很早,那时候他们都说这种笔墨不像十几岁孩子画的”,崔如琢说。李苦禅先生为他1962年创作的《白梅》题跋,写“笔墨气势颇正确,从此努力可以!”
崔如琢最感谢的老师是李苦禅,李苦禅是齐白石的学生,刘子石看他喜欢临摹齐白石,就带他去见李苦禅,崔如琢记得那天自己还戴着红领巾,对大画家肯收自己为徒感到诚惶诚恐。李苦禅给了崔如琢耐心细致的指导,让他在父亲去世后感到了父爱的温暖。同时李苦禅也很严厉,时常告诫崔如琢“做我的学生要吃大苦”、“要是画得跟我一样就没有出息”。这也使崔如琢至今仍认为艺术创新对于画家来说是举足轻重的。
回忆起儿时,除了看画、学画、写字、收藏等乐趣,还时常去北海。“那时的北海,每年春天、秋天都有花。北海我太熟了,小时候去北海从来都没花过门票。”崔如琢说,《北京晚报》创刊时他14岁,所以晚报伴随了他的青年时代,崔如琢对童年北京小吃的印象也很深,“我小时候吃的这些东西,现在说出来你们都不知道是什么了,我特爱吃薄脆,咸的,还有糖耳朵、油茶、老豆腐。”
海外功成名就中年回归故里
改革开放后,崔如琢准备到外面去闯一闯,他先是选在香港,尽管曾给金庸先生画过画,结识了不少人,但谁也没能给他办成留港。他干脆一咬牙,买了飞往洛杉矶的机票。初到美国,他过着十分拮据的生活。“我那时候穷困潦倒,房租都交不起,身上只有100美元了。”崔如琢说,转机出现在台湾一位收藏家、严家淦的儿媳、张大千的徒弟王安对他的画感兴趣,买了四张回去,给张大千过目。
“张大千头一回看到我的画,那时候我37岁,他以为是六十多岁的人画的,说这画有收藏价值。”崔如琢说,张大千看笔墨以为画的作者是位长者,没想到是个不到四十岁的画家。得到大师肯定后,王家当下又问崔如琢买了100张画,并介绍了许多在美国事业成功的华人,大家纷纷买画,甚至有人一订就是上百幅。就这样,崔如琢渐渐在美国有了名气,后来不仅贝聿铭、王永庆、李光耀等名人都收藏他的画,连时任美国总统里根、前国务卿基辛格都来找他买画。
说起自己从困境到出名的传奇转折,崔如琢称“很偶然,又很必然”。“美国这个社会太大了,太厚了,包容性很大,你被 包 进去了,就起来了, 包 不进去,就老边缘化着。”1996年,崔如琢回到故乡,在北京买房置地建了一个新家。崔如琢人到中年,对故乡充满思念,“有人说皇城根儿长大的人就是这么股子劲儿”。
如今,崔如琢与他的家人一起住在京城西北的一座中式院落中,院中有小桥、流水、假山、池塘、荷花,崔如琢十分爱画荷花,2011年他曾应人民大会堂管理局的邀请绘制长18米、高2.5米的巨幅写意花鸟作品《荷风盛世》,悬挂于人民大会堂二楼回廊北侧。家中的一部分被他设计成崔如琢美术馆,这也是国内为数不多的私人美术馆。
崔如琢家中随处可见他多年来的收藏。他从15岁就开始逛荣宝斋,后来逛遍了整个琉璃厂,那时的崔如琢还是个穷学生,他只能将每一分零花钱都攒起来,见到齐白石、潘天寿等大师的画片就去买下来,这是他收藏的开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他开始收藏历代书画大师的艺术珍品,数量颇丰,如今崔如琢家中更像个博物馆,除了墙壁上的名家画作,还收藏着各式青铜器,桌案、椅子等家具是有来头的木质古董,随处可见点缀其间的瓷器或金铜摆件。
收藏是崔如琢学习中国传统绘画的手段,如今在崔如琢家中,客厅北墙上挂着明代画家渐江的画,西墙是董其昌的画,酒柜两边一边是李可染的,一边是李苦禅的,上楼梯的墙壁上都是名家名作,石涛、八大山人、傅抱石、唐寅等,都是价值连城的名画,其中包括敬亭山广教寺曾经供奉收藏的《石涛罗汉百开册页》,而这只是他收藏的很小一部分。
培养爱女打理自己的基金会
在崔如琢家中,他为记者展示了65米的《瑞雪丹枫溪山无尽》,这幅画是他为女儿送上的生日礼物,因为长度无法在屋中完全展开,只能一边卷开,一边卷上,如水般流过眼前,从画卷开头至末端,景色变幻,无一相同。别看这么长的尺幅,崔如琢都是一挥而就,他告诉记者,自己并不喜欢过多地设计,因胸中自有丘壑,下笔时自然畅快淋漓。
和这幅画相关还有一个故事,崔如琢原本画了一幅长卷《指墨江山林峦醉雪》给女儿当生日礼物,但有一天收藏家黄文仔去他家做客看到这幅画,爱不释手,当即决定买下,崔如琢不肯割爱,开玩笑说女儿的礼物“200个亿都不卖”。黄文仔与崔如琢相识多年,是他的知音和伯乐,一点也不客气,笑着以1亿元的价格买下,让再另画一幅送给女儿。
一直心系慈善的崔如琢对于自己的财富与收藏并不避讳,他认同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将自己580亿美元的资产全部捐给盖茨夫妇名下基金会的做法。崔如琢认为,人生最大的乐趣是享受过程,一旦给孩子留下财产,无异于剥夺了孩子的乐趣,因为虽然在物质层面上孩子们什么都有了,但却失去了享受过程的乐趣,而这种乐趣只能在奋斗中才能获得。
不少人问崔如琢他的财富和收藏将来的去处是私藏还是捐赠,他明确表示不会裸捐。崔如琢告诉记者,自己希望将女儿留在身边,培养她成为自己创立的基金会的负责人,希望通过女儿的手以慈善的方式回报社会。崔如琢坚信“很多东西是属于社会的,因为带不走,但我也不想完全交给社会,因为人的生命的延续是靠儿女,这是家族的传统”。本报记者 陈梦溪 J226
(上图为崔如琢长卷作品局部)
(原标题:“以慈善的方式回报社会”)